最新消息:欢迎加入咖啡小屋Telegram频道

【亲子教育】教你培养小孩情绪管理,告别不听话

工作生活 咖啡小屋 443浏览 0评论
分享至

发现国内对小孩情绪引导这块重视非常不够。我们养孩子的时候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会享受宝宝很开心的时刻。当孩子感到不高兴、愤怒或沮丧的时候,我们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怎么面对,往往父母对小孩情绪或者情绪表达的认识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认为孩子负面情绪的表达就是他的坏性格。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负面情绪的表达就是他的坏性格。很多父母都会说,“我的宝宝三岁了,他脾气很急”,或者说“他脾气很大”。家长认为孩子发脾气就是坏性格。

误区二:认为孩子负面情绪的表达是做父母的失败。

当孩子表达负面情绪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自己做父母很失败。讲个真实的案例。有个妈妈跟我说,孩子有时候哭闹,爸爸认为哭闹就是不好嘛,觉得这个孩子不乖,夫妻都吵架了。她老公说“你看这个孩子有这个问题、那个问题,都是问题,是不是你看的育儿书不对?是不是你的办法有问题?”让她觉得做父母很失败。 

误区三:认为孩子负面情绪的表达是对自己的挑战。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负面情绪的表达是对自己的挑战。很多父母常说这孩子才两三岁就知道和我作对啦!不能做的事情他/她就故意怎样怎样。这就是父母把孩子的负面情绪看作是对他们的挑战。而且往往这些父母以成人的角度去看待/要求儿童,不是以儿童的角度看儿童。

误区四:希望我的孩子幸福快乐,时时刻刻都快乐。

很多父母说我希望我的孩子幸福快乐,每时每刻都快乐。其实这样的心情很能理解,父母之心都这样。只是你希望孩子时时刻刻快乐,这现实吗?请问你怎样保证你的孩子时时刻刻快乐?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一些情形,比如说在学校里老师批评他了,他会不开心;或者和同学闹小矛盾了,他也可能不高兴。在这种情形下,你说我要让我的孩子时时刻刻快乐,你怎么去保证呢?所以只能是抓住这些不快乐的机会,帮助孩子认识和疏导情绪。

误区五:父母过度保护孩子,千方百计去取悦孩子。

现在很多父母都舍不得看孩子难过。如果父母过度地去保护孩子,千方百计去取悦孩子,那他就没有机会去学习处理各种情感了。美国经常有四五岁孩子的足球队、棒球队、篮球队,输赢是兵家常事。如果一次比赛输了,父母安慰说“宝宝没事,下次努力,下次一定能赢,走吧,我们去吃冰激凌”。他还来不及体验失败的情绪,来不及思考总结下一步该做什么来达到目标,很快被父母转移了注意力。对于孩子来说,没有自己的思考,他学习处理自己情感的机会就丧失了。

这些误区并不是来源于父母没有应对的办法,相反,这些误区导致了父母没有应对的办法。父母没有认识到,情绪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会因为你不喜欢它就消失了。情绪还是一种主观体验,我们只有体验它,疏导它,而不可能想把它压制住就能压制住。父母必须要明白,儿童的情绪认知、情绪表达、情绪疏导等都还在发展的初步阶段。他们只是粗略地体验着情绪,成人会很清楚地分辨:我现在感到压力很大、我现在很生气、我现在很有挫折感,这些是不同的情绪。而婴幼儿往往不能清楚地分辨这些情绪,而只是笼统地感到“这让我很不高兴”。

孩子也往往用行为来表达情绪,比如大喊大叫、摔东西、发脾气,他们还不清楚自己应该如何以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或者应该怎样以合理的方式管理自己的情绪。 所以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要特别注意准确地去观察孩子,通过孩子的行为、语言、表情等一些线索去准确判断孩子的情绪,只有这样,才会搞清楚孩子行为或者是情绪背后的原因,才能帮助孩子真正解决问题。不要把孩子的情绪表达和性格、动机挂钩。 也就是说,要关注情绪,而不是企图立刻去纠正行为。

是关心情绪,还是纠正行为?

父母和孩子的互动很重要,但是如果父母的认识不对,他们和孩子的互动就会偏离方向,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周围的人,比如父母和老师,能够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我现在很伤心”,“我现在因为完成这个任务很困难而感到挫折”。然后他们的情绪能被父母和老师所接受,从而认识到:“我在这样的情形下有这样的感受是正常的,人们在这样的情形下往往都会有这样的感受。”那孩子能够逐渐平静下来,并且逐步学会用更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或者疏导自己的情绪。

如果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情绪不重视,那么他会觉得很困惑:“我现在这种感受让我很难过,我不知道怎么办。”而且他会用更激烈的方式来表达以达到引起父母或者老师关注的目的。如果父母只注意到孩子的行为而不理解他行为背后的情绪,往往会训斥孩子:“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你怎么能摔东西!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不要再吵了!” 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不能认识自己的情绪,也不能接受自己的情绪,认为自己的情绪是不合适的,错误的。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父母接受孩子任何情绪表达的方式,对情绪表达的行为不加任何约束,不引导孩子解决问题,总的来说,就是消极地接受孩子的任何情绪表达。这样的后果是:这些孩子无法学会合适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当他们进入幼儿园等有社会规则的地方,往往会出现一些行为问题。

很多家长不懂得小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所以想当然地用成人的方式去衡量孩子,搞得自己特别恐慌。 父母要观察情绪,而不只是去纠正行为。婴幼儿往往用行为把情绪表达出来,比如说大喊大叫、摔东西。他们还不清楚怎样用恰当的方式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这时候作为父母老师,我们要特别注意去观察孩子,通过面部表情或肢体语言等线索,准确地判断孩子的情绪,根据线索找到他行为后面的情绪,找到他的根,这样你才能去帮助他解决问题。

很多父母只看到行为,觉得大喊大叫或者摔东西,这些行为不好,必须要纠正。没有看到这些行为背后的情绪而仅仅去纠正行为,效果往往不好,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说,解决问题先解决情绪。

【案例】解决问题先解决情绪

有时候我们觉得孩子犟,或者孩子无法控制情绪,然后我们自己也就变得不耐烦,接着去指责孩子。这样做无法顺利解决问题。其实有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犟”,多数是他们的情绪没有转过弯,如果我们通过认同情绪,让他们的情绪转过弯来,事情就好办了。

大宝小宝在一起做作业。小宝叫大宝给他拿支铅笔。大宝说,就在桌上,你自己拿好了。小宝说,你给我拿,我要你给我拿。大宝说,可是你自己能拿得到呀。小宝说,你快点给我拿,你不给我拿,我要挠你痒痒了!我不是开玩笑的哦!大宝说,我不要给你拿,你自己拿得到,你自己拿嘛!小宝明显语气变得激烈:你老是指使我,你都指使我好多次了,现在我要指使你!
大宝当然不愿意被他指使,两个人你来我往了好几个回合。小宝因为情绪激烈,爸爸听到终于忍不住去干预,说,小宝,你让别人给你做事,你需要和气地询问。大宝见杆就爬:“小宝,你要好好说,我就给你拿!”小宝这一口气憋的哟!大声说,你总是指使我,太不公平了!所以我现在要指使你啊!

爸爸觉得他不应该这么嚷嚷。妈妈小声跟爸爸说,其实小宝就是一口恶气没出啊,他情绪转不过来,说什么都没用的,就僵持住了。

妈妈轻声说,小宝,来,到妈妈这里来,过来! 小宝边哭边走过来,还在大声申辩呢:他以前指使我!我现在也要指使他!

妈妈说,恩,他以前指使你,这样很不对。你觉得很不公平,对不对啊?他点头,抱住我的脖子,把头搁在我的肩膀上,已经渐渐平静下来了。

妈妈说,妈妈理解你,你只是想他以前指使你,你现在想指使回来,对不对啊?他点头。

妈妈想给你说个建议,你想听吗?他点头,把眼泪擦干了。以前大宝指使你,他这样做不对呀。你以后可以这么做,如果他要指使你呢,你就跟他说,不要指使我,我不喜欢你指使我!或者你干脆不理他,不要让他指使你。这样好吗?他点头。

你说说看。小宝把这几句话说了一遍。 妈妈说,说得很好。小宝,指使别人很不礼貌,对不对?如果你想让别人对你好,你也要对别人好,对不对? 他情绪已经完全平静下来。

其实这个道理他不是不懂,从小家里、幼儿园里都这么说的。但是当时的情形下,他无法平静,因为他有他的逻辑,而且他的情绪已经影响了他的判断。如果不解决情绪,就无法解决冲突。通过对情绪的认同,当情绪平静下来,只要提醒一下,他就能接受。

果然,他平静地回书桌那里,客客气气地叫大宝给他拿笔。大宝也遵守诺言,把笔拿给他。 问题解决了。

家长先要共情孩子。解决问题是终极目标,但解决不好情绪会影响解决问题。

情绪引导的大致步骤

情绪引导大致的步骤分为: 首先要认同确认孩子的情绪,平复孩子的心情;然后引导孩子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

养孩子不是做实验,不是按着书上12345步骤做就好了。在真实的生活里,在特定的情形下,父母要对这个情形很快做出判断,做出合适的反应。这个时候,你不一定要遵从这些步骤,你可以把这个步骤打乱。父母第一需要有观察能力,第二需要整合能力,整合起来才能灵活运用。

父母也要帮助孩子定义情绪,像刚才说的“你脸红挥拳头,你是生气了”。帮助小孩子慢慢了解自己这种情绪是生气,慢慢帮助孩子学习用语言表达情绪,而不是用行为。

要让孩子认识情绪。儿童的认知和行为仍然在发展中。什么样的年龄就做什么样的事情。你对一个孩子有要求的时候,都要在他的年龄基础上。你不能拿十岁孩子的要求放到三岁的孩子身上。

认同孩子的情绪

认同跟接纳还是不一样的,认同不仅仅是接纳,还让孩子感觉到情绪有合理性。当我们去理解孩子的情绪,往往会平复孩子的情绪,孩子不会再为同一个问题困扰。

小宝有一次洗澡,洗澡结束,擦干,换衣服,非常不合作,通常他都很合作,他那天说“我还要洗!我还要洗!”在我们眼里,明明已经洗完了,还要洗是不是无理取闹啊!怎么办呢?必须想办法让他安静下来啊,让他穿衣服。

有的妈妈说,我跟他讲道理,但是孩子听不进去怎么办?有的妈妈说,用其他玩具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赶紧把衣服套上。但是当孩子越来越大的时候,分散注意力这招就不怎么灵了。有的妈妈说,规矩最大,我们家的规矩就是洗了澡就要穿衣服,这是规矩,必须要这样做,不管孩子哭闹,强行把衣服套上。还有些妈妈心软了,说,好吧好吧,我们再洗十分钟。如果他洗好十分钟还要再洗怎么办?他跟你讨价还价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挺普遍的,每个家庭估计都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我当时的第一个反应是讲道理,苦口婆心地说,小宝,你已经洗得很干净了,不用再洗了。不行,他非要洗,怎么办?我灵机一动,说:“小宝啊,你最喜欢洗澡,对不对啊,喜欢玩水,还有玩小鸭子,是不是啊?”他一下子就不哭了,就点头,因为我说中了他的心事。我说:“妈妈不让你洗了,你很不开心是吗?”

小宝说“是的”。然后我说:“我们洗一次就够了,多洗,你的皮肤会很干,不舒服。这样吧,我们明天再洗好不好?明天还可以玩小鸭子。”我给他一个蓝图。他一下子就不哭了,然后我把他擦干,穿好衣服,毫无意见地下楼了。

孩子是用自己的情绪面对这个世界。当他一心一意要洗,你跟他讲道理,他是听不进去的,当他得到你的理解,然后心情平静下来,再讲道理,他才慢慢听得进去了。所以不要说孩子不讲道理,孩子需要成人对他们情绪的理解,得到理解后,原先困扰他的问题可能不会再困扰他。

我想起来很多父母都会问:孩子入园的时候,想爸爸妈妈都会哭怎么办?可能很多父母会说,不要想爸爸妈妈啦,爸爸妈妈下班了就马上来接你。你这样说不要想爸爸妈妈啦,是不是他们就不会想爸爸妈妈啦?不可能,这个不是你说不想就不想的。孩子接受父母这样的信息“不要想爸爸妈妈”,他在想爸爸妈妈的时候心里觉得难受,同时他还会对自己的这种感受很内疚,觉得有这种感受不应该。当他哭的时候,很可能这两种情绪混合在一起,这个时候老师就很难安慰他。

我建议,父母也好,老师也好,去认同孩子想父母这种感受。我的孩子在上学之前跟我说,我会想妈妈的。我就说,是啊,妈妈也会想你。我们一起看过一本书,叫《kissing hand》,中文叫《魔法亲亲》,我就在他的手里亲一下,然后说:“好了,现在妈妈把魔法亲吻放在你手里,你想妈妈的时候,妈妈也在想你,你摸一摸胸口,妈妈就在心里亲你。”孩子的感受被认同,就能比较通情达理,也比较容易被安慰。

  • 认同孩子的情绪,给孩子的情绪下定义,让孩子知道他的感受叫什么,以后孩子自己可以学会描述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 让孩子感到这样的情绪是合理的,每个人在碰到这样的情况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情绪,我不需要为我的负面情绪感到羞愧。
  • 要让孩子明白,情绪没有好坏,但是表达情绪的方式有好坏。

一两岁开始,除了在生活中经常和他们定义情绪,给情绪贴标签,我们还可以和他们看一些介绍情绪的绘本。小朋友是直观地学习,看绘本的时候会认识到,哦,遇到这个情况,是这个情绪,你看这个图上的小朋友是这样的表情啊,他原来是说这样的话啊,他后来情绪好了,他原来生气现在不生气了,这之间发生了什么,他是怎么排解掉的,等等。孩子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认识情绪。

引导孩子

大一点的孩子,三岁以后,可以使用语言了。我们可以逐步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自己的感受。当孩子感受到某种情绪的时候,他的感受可能是模糊的。不确定的东西让人觉得很难控制,无法处理。我们成人也是如此。当我们帮助他/她用语言描述的时候,他/她会明白,原来这个感受是有定义的。哦,这样叫“沮丧”,这样叫“伤心”。这样,他/她知道情绪是有边界的,就能减少不确定感,觉得是有可能控制的,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可以处理的。所以我们用感同身受的方法,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伤心,孩子得到你的理解,并且逐步学会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用语言去表述情绪,可以比较快地帮助孩子从不安的状况中恢复平静。
我在我们家孩子3~5岁期间准备了一个本子,当天如果有高兴或者不高兴的事情,我就和他们一起记录下来。可以我写,也可以他们写,可以手写下来,也可以画画,把事情写下来。但我们只是记录,对孩子的情绪和感受不做评判。我们回顾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这是怎样的情绪呢?后来你感觉好点了吗?为什么?或者,我们是怎么做的?

比如,刚开始学游泳的时候,大宝不敢把头放到水里,看到弟弟把头放到水里还很不高兴。回家我们就写日记,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点害怕,有点受挫折,看到弟弟会了可能还有点羡慕和嫉妒。我只引导他说出感受,但是我并不评论说这样的感受不对或者你不应该这么觉得。大宝说出来以后我能感觉他的心情好多了,而且我抱着认同他的感受的态度,说:“是啊,妈妈能理解,妈妈小时候刚开始学游泳的时候,也很害怕呢。还有哦,妈妈小时候学骑车,学了很久还不会,很受挫折,不过,多练练,后来终于学会了。”当他终于突破性地把头放进水里后,我们也写日记,他当然是觉得高兴、激动和受鼓舞。所以说,正面情绪、负面情绪都要让他们去体验、去感受,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

经历了这些过程,以后的日子里,如果碰到类似的情景,我们会回顾成功的经验,对他们的帮助很大。因为他们了解自己的情绪,也知道有了这些情绪并不糟糕,关键是怎么对待这些情绪。引导他们的思路从消极情绪转移到怎么解决问题这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对孩子的成长尤其重要。

不会说话的小朋友,基本上是18个月以前的婴儿。婴儿如果大哭,肯定是有原因的。15个月之前的婴儿,分散注意力是可以的。但是,我很难笼统说,孩子大发雷霆的时候我们怎么处理,因为情况太多了。我主张父母做个善于观察、有预见力的父母。有时候你都能预见在某种情况下孩子是什么反应,很多情况都可以避免了。婴儿喜欢有规律的生活,喜欢程序化。如果你知道他喜欢一个特定的碗吃饭,就尽量每次给他这个碗。如果你不小心用了别的碗,很可能他会大发雷霆。如果父母没有观察到这一点,很可能会误解是孩子发脾气。

美国幼儿园很重视孩子的感受以及教他们情绪表达,toddlers班(2~3岁)墙上贴了各种表情的图片,以及怎么表达的图片。比如生气的时候要怎么让自己平静下来,如深呼吸、把手放在肚子上等等。

等孩子稍微大一点,可以用画,可以用写,鼓励孩子表达,单词错误不重要。画个表情,说说你有这个表情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后来是怎么好的。孩子会明白,一个人不可能永远这样生气下去,情绪是可以变化的。

刚才说,情绪没有好坏,表达的方式有好坏。我们有三个原则: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损坏财物。然后想想,你怎么表达情绪比较合适。最后,启发思考,解决问题。

不要以大人的方式去替孩子归因

还有的家长会问,我有时候认同孩子的情绪,反而孩子更委屈了,没完没了地闹啊,怎么办?认同情绪这个办法没有用啊。

这个问题反映了很多家长共情的一个误区。很多时候只要我们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和认同,他们就能平静下来。但也有些时候,仅仅进行情绪认同还不够。我们需要启发孩子思考,尝试通过解决问题来疏导孩子的情绪。 我们认同孩子的情绪,是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绪,慢慢冷静下来。如果你的认同不能让他冷静,那就要想一想,你的认同是不是恰当。比如,有个孩子最喜欢粉红色,老师发小玩具,只有一个粉红色,没有发给她,她就很不高兴,发脾气。爸爸说“老师没有办法给你最喜欢的颜色,所以,你很不高兴,我很理解你”。他认为他这样做是认同情绪,结果孩子更加不依不饶,闹得更凶了。其实这个爸爸在认同情绪的时候,不知不觉地代替孩子归因了:因为老师没有给你,所以你不高兴。孩子本来可能只是因为她喜欢粉红色,别的孩子拿到粉红色了,她没有,所以很不高兴,并没有想到是老师没有给她。爸爸这么一找原因,她就觉得更加有哭闹的依据了,“谁让老师不给我粉红色,她不给我,我就要很生气,我就有权力生气”。然后就越闹越厉害,无法平复心情。这是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表示认同情绪的时候,不要以大人的方式去替孩子归因。

如果换一个方式说:“宝宝,你喜欢粉红色,这次你没有得到,很不开心呢。”我们只需要纯粹地对她的情绪表示理解就可以了。

不要帮孩子归因,只要纯粹地对他的情绪表示理解。所以,表达情绪认同也是一个技术活。

接着这个例子,很可能爸爸表示理解,孩子就好了。如果还好不了,父母可以启动孩子去思考:宝宝,我知道你这次没有得到粉红色的玩具很不开心。不过你想想,你们班级有这么多人,乐乐、笑笑也喜欢粉红色,他们也没有得到粉红色,他们会怎么想呢? 孩子也许想:我没有得到,会这么不开心,那别人也一样啊。那就轮流吧,今天给乐乐,明天给笑笑,后天就是我啦。所以父母可以给她机会和时间,让她思考是否还有别的办法,当孩子开始思考怎么解决问题的时候,她的情绪已经平复下来了。 如果孩子再好不了,要我就会说:对不起,你不是世界的中心。我自己在孩子五六岁之后,偶尔直接跟他们点明“生活就是不公平”。

这样直接说不会有什么负面影响吗? 所以说这个是很私人化的事情,我觉得和一个家庭的一贯气氛有关。如果一个家庭充满爱和信任,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偶尔这样做不要紧。事实也是这样啊,你不可能永远得到你想要的,你不可能永远称心如意。 还有时候,让孩子改变看法来疏导自己的情绪,给他另一种选择。

再讲一个例子:
大宝三岁的时候刚学会骑三轮车,学校有四辆三轮车,他最喜欢红色的那辆,每次户外活动,他一定要红色的那辆,要不到,就哭啊,闹啊。老师说:“你很喜欢三轮车,三轮车很好玩。”先认同他的感受,让他平静下来。“三轮车好玩,你看那个滑梯也很好玩,不相信你可以去试试看。”孩子就去试试滑滑梯。他喜欢骑三轮车,并不代表滑滑梯不快乐。(在一对一的家长会上)老师说,经过了几个星期,大宝已经不再有拿不到三轮车就哭闹的现象了。

想象一下,如果老师不关心情绪,只纠正行为。拿不到红色三轮车就哭闹,去面壁5分钟。这样的方式最终结果会截然不同。先认同他的情绪,照顾他的感受,然后帮他解决问题,让孩子觉得,我没有拿到车也没关系,我还有别的选择。

刚开始对孩子表示认同,如果引导其思考的方法不当引起负面效果了怎么办?孩子会不会转而认为,说到底还是为了要教训我,说我不对? 这个取决于你和孩子的关系,以及一贯的互动模式。所以爱与信任很重要。要看父母是不是真的在理解孩子,还是装出理解的样子吧;是不是真的想教训孩子,装出不是在教训孩子的样子。

如果刚开始陷入了不好的互动模式怎么摆脱呢?孩子可能对父母的“那一套”已经有自己的偏见了。 那就一点点改变吧。一开始孩子会不习惯,如果父母就伤心,“我都改变了你还不信任我”,又走回老路上,就真的改不了了。

转载请注明:咖啡小屋博客 » 【亲子教育】教你培养小孩情绪管理,告别不听话


分享至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

code

表情